中国四大古镇是哪几个?盘点中国著名古镇

历史百科时间: 08-11 阅读: 评论: | 小编:搜百科 - Www.909025.Com
搜百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168151051

佛山镇 中国经历数千年风霜,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古老的文字、厚重的历史、优秀的科技发明、出色的古建筑。那些在岁月中,在战火中存活下来的古建筑亦承载着中华建筑艺术。中国四大古镇一般是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佛山镇

  佛山镇又名佛山埠,为一个商业镇,销售西樵、九江等镇的纺织丝绸。即今天广东佛山市,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佛山已生息着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聚落,当时,佛山的先民已经拥有较好制陶、纺织技术。东汉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成为鱼米之乡。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四大聚”。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民国时期,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古籍记载:“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繁荣的商贸带动以手工业为主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到明清时期,佛山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逐步发展成为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等制造业的中心,以至与京城、汉口、苏州合称为“天下四聚”。繁华的商贸活动和兴旺的手工制造业孕育了中医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

  古镇文化

  “石湾瓦,甲天下”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岭南成药之乡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武术之城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时至今日,南北派别的武术划分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作为南派武术的发源地---佛山,这座美丽的小城市,依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有关于武术发展的点点滴滴,在佛山的本地,依然有很在学习我们的传统武术的人,在民间仍然存在练武之说。而佛山武术的传人,在经历了许多大型的变故以及战争后,仍然散布在世界各地,并把武术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下去。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狮艺之乡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龙狮起舞既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佛山武术重要项目之一,每年的“狮王争霸赛”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参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惟一“中国龙狮名镇”。

  南方铸造中心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景德镇

  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和本省 婺源县、德兴县,南连本省万年县、弋阳县,西靠本省鄱阳县,北与东北同安徽省东至县和祁门县毗连。著名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其间。 鄱阳湖、千岛湖互映左右。名山胜水,拥出瓷城。市区距海岸线302公里,距省会南昌249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524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浮梁县面积2867平方公里,乐平市面积1973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有人口134.34万,其中市区人口37.77万,浮梁县人口26.93万,乐平县人口69.64万。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春秋时,此地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山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时为楚所辖。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吴地。东晋起开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设县,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更名为新昌县,县治设于距镇10公里的旧城,镇为县辖,因镇在县南(一说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镇,亦名陶阳镇。唐天宝元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镇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于是昌南之名淹没,景德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景德镇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古镇文化

  市花市树

  1985年9月26日,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景德镇的樟树干粗枝壮,冠大叶茂,体健寿高,苍劲古朴,姿态雄伟,它象征着瓷都历史之悠久及古城之新貌。

  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市花。景德镇市的茶花,品种计有60多种以“赤丹”、“西施面”最为名贵,属中国稀有之品种。

  景德镇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该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越地位。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陶瓷教育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建于1958年,当地人称陶院,是全球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现分为新厂和湘湖两个校区。景德镇陶瓷学院共有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135人,其中正副教授400余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6位。

  鉴于学院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在学院建立。

  陶瓷矿遗址

  1.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顷的范围内。

  2.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约12公里。

  3.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公里鱼山乡陈湾村附近。

  4.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西北约45公里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

5.马鞍山制匣土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公里马鞍山。

  汉口镇

  汉口镇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武汉的商业中心,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汉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外国人在此地大规模投资,有五个国家再次开辟了租界。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昔日汉口英租界江滩街景:横滨正金银行附近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国民党将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汉口,并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但是1927年的宁汉合流之后,武汉市又被拆为汉口特别市(类似目前的直辖市)、武昌市和汉阳县,直到1949年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才重新合并为武汉市至今。

  朱仙镇

  朱仙镇

  朱仙镇在春秋时为启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点。五代时期,由于开挖蔡河与汴河相通,该居民点逐渐成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镇。明朝嘉靖年间,朱仙镇进入兴盛时期,与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齐名,同称中国四大名镇。清康熙年间,朱仙镇盛极一时,成为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然而,当历史进入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朱仙镇却开始趋于衰落。特别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朱仙镇内4/5的房屋已被拆去,大批古建筑惨遭破坏。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成立礼炮的响起,朱仙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镇积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集市贸易迅速发展。为了再现昔日的辉煌,1986年,朱仙镇将运粮河两岸辟为商业街。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历史文化名镇。2000年5月,该镇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试点镇”。

  名胜古迹

  岳飞庙

  朱仙镇岳飞庙位于朱仙镇岳庙大街,系中国三大岳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几经拓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朱仙镇岳飞庙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岳飞庙的主体院落,东院为岳飞庙碑林(亦称别院)。西院为三进院,依次建有山门、拜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五子祠、五将祠等建筑群组成。进入山门直通庙道,过庙道直通拜殿,拜殿面阔三间,拜殿直通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顶,青砖砌墙,飞檐桃角,雕梁画栋,大殿飞檐斗拱,主架为木质结构,明间金檩上写“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成八朔甲子日”一行字,清晰可辨。大殿前方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手迹碑:《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和岳飞手迹碑:《满江红》。后院有岳飞寝殿,五将祠,五子祠组成。东边系三百多块石碑组成的碑林。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庙之一,自1981年以来,政府先后对岳飞庙进行修整,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游人开放,现已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明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博物馆

  2010年3月21日,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后,不仅全面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还将展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画。年画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建筑样式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总投资2160万元。

搜百科网:专业的百科知识平台 QQ:16815105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搜百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搜百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